联合国大会期间的一场会谈,让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态度成为焦点。他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支持乌克兰“夺回所有失地”,更给俄罗斯贴上“纸老虎”的标签。
这种180度转向,看似情绪驱动,实则是美俄博弈僵局下,特朗普团队调整谈判策略的刻意之举。
会谈后,特朗普发文释放强烈信号:“普京和俄罗斯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乌克兰是时候采取行动了……我认为乌克兰在欧盟的支持下有能力夺回所有失地,而美国将继续向北约提供武器。”
这段话分工明确,把“主导支持”责任推给欧盟,美国仅留“军火商”角色。更具冲击力的是他对俄罗斯的评价:“在这场真正的军事强国不到一周就能赢得的战争中,俄罗斯如今在漫无目的地作战,这让俄罗斯看起来就像一只‘纸老虎’。”
这番话彻底打破了他此前居中调停的形象。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与特朗普的会谈“良好、具有建设性”,其表态是“重大转变”,自己“非常惊喜”,还强调乌美团队立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
欧盟也迅速回应,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表示:“我们以前从未听到过类似的表态,我们现在达成共识真的很好。”
各方反应凸显了此次表态的颠覆性。特朗普的转向并非偶然,而是美俄多轮博弈无果后的必然。
从年初至今,双方“试探-让步-落空”已重复多次,每一次都在消耗特朗普的耐心。
今年2月,特朗普与普京时隔4年首次通话,美俄代表团随即接触。3月,特朗普团队接连抛出全面停火30天、海空停火等方案,想推动局势降温,但所有提议均无下文。
4月,白宫释放“特朗普正在失去耐心”的信号。5月10日,即俄罗斯胜利日80周年后第二天,特朗普联合欧洲及乌克兰领导人开视频会,强硬要求俄罗斯“无条件停火30天”,否则实施大规模制裁。
面对压力,普京给出“象征性回应”:5月11日表态同意谈判,16日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重启会谈,这是双方时隔3年再坐谈判桌。但谈判几乎无实质进展,两个月的三轮磋商,仅达成换俘和移交阵亡士兵遗体的共识。
更耐人寻味的是俄方阵容,牵头人是负责文化领域的总统助理梅津斯基,无军事或外交正部级官员参与,被外界视作“拖延战术”。
7月下旬,特朗普察觉被“敷衍”,发出最后通牒:“若50天内俄乌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就将对俄加强制裁”。见俄方无反应,他又将期限缩至10天。
直到8月6日,普京才会见美国特使威特科夫。阿拉斯加“特普会”上,普京承诺让乌克兰获得“战后安全保障”。
特朗普当时很期待,公开称乌克兰会得到“类似北约第五条(共同防御)的安全保障”。但普京离开后,俄方立刻改口,称“不允许乌克兰领土上出现北约国家军队,安全保障必须有莫斯科参与”,特朗普想促成的“泽普会”也被以“时机尚不成熟”拒绝。
多轮拉扯后,特朗普的耐心彻底耗尽。
表态转向前,他已多次公开说对普京“感到非常失望”。
如今的强硬言论,本质是对“拖延战术”的反击。这场反转背后,是各方诉求的激烈碰撞,特朗普的决策藏着双重考量。普京的核心诉求是“无代价获利”。
他不是拒绝谈判,而是想在不放弃领土利益、不做实质让步的前提下解除制裁。本周一,普京提出“提前一年批准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表面是推动军备控制对话,实际是“空手套白狼”——这种“顺水人情”根本不涉及实质利益让渡。
特朗普的转向精准击中普京软肋:叫俄罗斯“纸老虎”,既贬低其军事威慑力,也削弱谈判筹码;强调“欧盟支持乌克兰”,是分散美国战略成本,同时向欧洲施压巩固北约;支持乌克兰“夺回失地”,直接否定普京靠战争获利的想法,逼他拿出诚意。对内,强硬姿态能迎合保守派选民,巩固政治基本盘;对外,能重新掌握主动权,用“极限施压”打破僵局。
美国的核心诉求从不是“彻底击败俄罗斯”,而是以最低成本推动冲突降温,避免长期消耗。尽管泽连斯基和欧盟很期待,但这场“转向”能否持续仍有变数。对泽连斯基来说,特朗普的支持是“及时雨”,至少暂时不用怕美国“断供”或逼妥协,为他争取了空间。
但他也清楚,美国的支持总有条件,谈判有转机,态度随时可能变。特朗普的政策逻辑从没脱离“实用主义”。他今天能说“支持乌克兰夺回所有领土”,明天可能就因美俄谈判有进展改口。
不管是“促和”还是“挺乌”,核心都是服务美国战略利益和他自己的政治需求,而非乌克兰的主权完整。这场态度反转,本质是特朗普博弈策略的升级,不是立场的根本转变。
未来俄乌局势,仍要看美俄利益交换。一旦普京拿出足够“实质让步”,特朗普的表态或许又会有新转折。
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