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皋望不极,云树远依依。
及向扁舟泊,还寻下濑归。
青山连石埭,春水入柴扉。
多谢提壶鸟,留人到落晖。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图片
广阔的水边平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的云气和树木,相互依偎,朦胧一片。
等到小船停靠在岸边,还是沿着浅滩往回走。
青翠的山峦,连接着石堤;春天的江水,流入柴门。
多谢那不停鸣叫的提壶鸟,把人留到夕阳西下的时刻。
注释
图片
平皋:亦作“平臯”。水边平展之地。
扁舟:小船。
注释引用:百科赏析
图片
这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山水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扁舟载闲意,山水寄初心”,缓缓道出林逋《上湖闲泛》的静美之境。全诗无一句抒情,却句句是情;无一字言“闲”,却通篇是闲。这正是林逋的艺术功力:以山水为镜,照见内心的澄澈;以自然为笔,写下生活的本真。
林逋以“梅妻鹤子”的隐逸形象留名青史,其诗作亦如孤山寒梅,清冷中透着温润,简淡里藏着深致。《上湖闲泛》便是这样一首“闲到极致”的佳作,既延续了诗人惯有的冲淡风格,又在山水闲居中暗藏着对自然的深情与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以“闲”为骨,融景入情。林逋的“闲”并非故作清高的疏离,而是真正融入自然的自在。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山水闲泛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喧嚣中守一份宁静,在匆忙里留一点从容。
“平皋望不极,云树远依依。”首联是说,广阔的水边平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的云气和树木相互依偎,朦胧一片。这是写“泛舟之远景”。
以阔大的视野开篇,水边平地一望无际,远树与云气相融相依,没有浓墨重彩的雕琢,却以“望不极”的空间感和“依依”的情态,将人引入一种松弛的心境。这种“闲”是诗人站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不急于赋予景物意义,只静静感受天地的辽阔与朦胧。
以“动”衬静,藏巧于拙。诗中并非全然静止,却处处透着“静”的底色。“及向扁舟泊,还寻下濑归。”颔联是说,等到小船停靠在岸边,还是沿着浅滩往回走。这是写“行船与归途”。
“泊”与“归”,都是缓慢动作,没有奔波匆忙,只有随遇而安的从容。扁舟轻泛,浅滩缓行,连交通工具都成了“闲”的载体。这种“动”是为了更好地“静”——在移动中感受山水的变化,在归途里沉淀内心的平和。
“青山连石埭,春水入柴扉。”颈联是说,青翠的山峦连接着石堤,春天的江水流入柴门。这是写“归途之近景”。
归途中,则将镜头拉近,从远景苍茫转向近景清幽。青山与石埭相连,是硬朗与柔和的交织;春水漫入柴门,是自然对居所的亲昵。一个“入”字极妙,仿佛流水有了生命,多情涌来与诗人作伴。而诗人的小墅,也并非隔绝自然的“牢笼”,而是与山水相通的“容器”。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正是林逋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不是躲在山水里,而是活在山水间。
“多谢提壶鸟,留人到落晖。”尾联是说,多谢那不停鸣叫的提壶鸟,把人留到夕阳西下的时刻。这是写“诗人之心境”。
此为神来之笔。“提壶鸟”是常见的禽鸟,因鸣声似“提壶”而得名,本是寻常物,却被诗人赋予了“留人”的情意。鸟本无意,人却有情,这份“多谢”藏着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感恩。从“平皋”望到“落晖”,时间匆匆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直到鸟声提醒,才惊觉已是黄昏。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诗人融入自然,内心真正宁静的极致体现——不被俗事牵绊,只与山水共度晨昏。
我们读这首诗,看不到忧国忧民的沉重,也看不到怀才不遇的愤懑,只看到一个人在山水间的自在:看云、望山、听鸟、待日落。
林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尽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不是征服,不是占有,而是相遇、相伴、相惜。
纵览全诗,以“真”为魂,见心见性,隐逸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发自内心对自然的热爱;闲情不是故作姿态,而是生活本真的流露。诗中的“柴扉”“下濑”“提壶鸟”都是寻常景物,却在诗人笔下有了温度——因为那是他朝夕相处的伙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真”,让诗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