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金策略,炒股配资股票,配资门户网,配资哪家好

浙江省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

欄目:省級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2021-07-19 瀏覽量: 787
浙江省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各市、縣(市、區)經信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林業主管部門:

為推動山區26縣加快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助推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我們制定了《浙江省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

浙江省商務廳

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浙江省林業局

2021年4月27日


浙江省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山區26縣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生物科技產業,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加快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進一步推動山區26縣加快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目標要求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內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山海協同、借力發展,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山區26縣資源稟賦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強化區域協同,聯動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夯實發展基礎,激發發展動力,提升發展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生物科技產業,加快推動山區26縣經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發展方式、社會效益全面升級,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到2025年,總產值力爭突破500億元,到2030年超過千億元。

1.產業質效全面提升。到2025年,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浙產道地藥材、浙產食藥用菌、浙產水干果、高品質林菌林藥等生物科技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栽培基地,認定一批林下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

2.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突破一批生物科技應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實施一批高水平生物科技攻關、成果轉化項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物科技重點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創建一批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

3.發展方式持續升級。到2025年,智能化水平顯著增強,累計建成10家生物科技領域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打造具有區域帶動性的生物科技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林下經濟數字化平臺,培育30家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品牌、質量、標準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美譽度好的知名品牌。

4.支撐體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生物科技產業集聚平臺軟硬件能力大幅提升,建設一批生物科技領域特色小鎮和小微企業園;生物科技人才引培體系不斷完善,通過項目產學研用合作,引聚一批高層次人才。

二、重點發展領域

(一)打造高品質浙產道地藥材基地。依托淳安、文成、泰順、武義、磐安、衢江、江山、開化、天臺、仙居、龍泉、慶元、縉云、遂昌、景寧等地生態資源優勢,深化中藥材特色強鎮、道地優勢產區培育,推進“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藥材生產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等建設升級,加快道地中藥材“三品一標”和“三化”基地建設;加強特色中藥材以及野生瀕危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鼓勵林下道地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集約化,支持中藥材、中藥飲片加工“共享車間”試點擴面。

(二)推動醫藥制造提檔升級。依托仙居、天臺、三門等地,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特色原料藥及中間體,推動研發創新型藥物,鼓勵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發展。依托武義、磐安、慶元、遂昌等地,加快傳統中藥飲片和提取物創新發展,加強中藥經典名方二次開發,鼓勵開展中藥物質基礎、作用機制和活性保持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開發。

(三)開發推廣新型健康食品。依托淳安、文成、平陽、武義、磐安、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仙居、蓮都、龍泉、云和、慶元、縉云、遂昌、松陽、景寧等地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快開發保健飲品、健康食品等新型保健產品。以菌菇類產品、茶產品、山藥產品、蜂產品、胡柚食品等為重點,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圍繞藥食同源發展,利用鐵皮石斛、靈芝、黃精、三葉青等特色藥材品種,研究開發各類健康安全的藥膳、保健酒、保健茶、養生膏方等新產品。

(四)加快裝備器械領域轉型?;谟兰巍⑸n南、柯城、江山、龍游、仙居、三門、龍泉、青田、縉云、遂昌等地的生態工業基礎,推動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醫療救治設備等裝備產品智能化升級,開發融合應用智能康復、眼腦科學、氫分子醫學等技術的新型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依托“康養聯合體”等建設,鼓勵發展康養輔具制造產業;圍繞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主題,開發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智能化運動健身器械;鼓勵特種陶瓷、特種紙等領域企業向高值醫療耗材、植(介)入產品等方向延伸發展。

(五)鼓勵生物農業創新發展。支持開展生物農藥與獸藥、生物飼料與肥料、實驗動物,以及作物豐產與提質增效等技術領域創新應用。加強名優特產農產品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細胞工程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等,推動農業生物種質資源保存和開發研究。進一步推進林下種植、仿生栽培、稻田養魚等農林復合模式的創新與應用推廣。

(六)探索發展先進生物制造。重點在江山、仙居、蓮都等地,推動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學品、新型發酵產品等規?;a應用。依托淳安、三門、慶元、縉云、遂昌等地,發展基于天然提取物的化妝品特色原料,推動珍珠纖維、蠶絲蛋白、海藻提取物以及靈芝、鐵皮石斛、三葉青、白及等應用。依托龍游、龍泉、慶元、遂昌等地,深挖竹木精深加工潛力,積極打造竹炭產品、竹纖維、竹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三、著力推進山區26縣生物科技創新發展

(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山區農業生物科技創新機制,創建農業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打造開放型、樞紐型平臺載體。(省科技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配合)支持有條件的山區縣生物科技企業參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指南凝練和項目申報,圍繞山區縣生物醫藥領域關鍵共性、前沿引領技術開展攻關。(省科技廳牽頭,省經信廳配合)鼓勵省級優質醫療資源向山區縣延伸,提升山區縣醫學科技創新能力。(省科技廳牽頭,省衛生健康委配合)

(二)支持實施綠色技術研發應用專項。傾斜支持山區縣生物科技企業實施綠色技術研發應用專項,會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當地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開展生態綠色種植、農產品保鮮及加工物流、工廠化農業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開發生物新產品、建立中藥材活性成份指紋圖譜、制訂中藥材提取加工企業質量標準,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等。(省科技廳牽頭,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配合)

(三)加大科技服務助力企業發展。推動省級生物科技類產業創新載體建設,加大對磐安中藥材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仙居甾體藥物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慶元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義珍稀植物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的指導服務;深化送科技下鄉“三服務”活動,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支持省科技特派員帶資金、項目、成果深入開展服務。(省科技廳牽頭,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四、加快推動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一)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擴量。推進5G、物聯網等新技術融合應用,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施一批生產方式轉型示范項目,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一體打造“名品+名企+名產業+名產地”,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省經信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業局、省藥監局配合)鼓勵智能裝備、機器人等在山區26縣生物農業等的應用,建設一批數字化農業工廠。(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經信廳、省林業局配合)

(二)推動新產業新產品開發培育。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支持山區縣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等新興產業,實施一批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省經信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省藥監局配合)加大醫療裝備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力度,落實政府首購制度。(省經信廳牽頭,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浙江銀保監局配合)實施林下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工程和林下道地中藥材開發利用工程,選育一批林下道地藥材新品種。(省林業局牽頭,省科技廳配合)

(三)加大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力度。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強化招商引資,積極承接上海、杭州等地溢出,布局生物科技領域產業鏈環節。(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配合)結合新一輪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工作,推進山區縣經濟開發區、工業園、特色小微園、特色小鎮、種植養殖基地、生態林區等載體建設,高標準謀劃建設一批生物科技產業園,推動重大項目落地。(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配合)

(四)深入推進區域對口合作。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推動“飛地”建設,完善產業合作、利益協同機制,探索“一園多點”“一區一品”的山海協作產業園建設開發模式;強化區域合作,推動山區縣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局配合)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與山區縣開展戰略合作,整合各類創新平臺資源,謀劃建設生物科技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配合)

(五)加快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強化“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培育生物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大新型職業農民(鄉土專家)培育、農業主體技術培訓等科技資源傾斜力度;探索建立區域性生物資源庫、樣本庫等創新支撐平臺,重點建設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藥用動植物園、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業局、省藥監局配合)

(六)培育壯大企業協作群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推進山區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引導企業重視技術創新、品牌創建,對接資本市場,增強研發與協作配套能力,培育一批“隱形冠軍”“單項冠軍”。(省經信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配合)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推動企業加強與政府、高等院校、行業協會、投資服務機構等的緊密合作,鼓勵爭創國家級、省級產業平臺和創新平臺。(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局配合)

(七)著力推動品牌質量提升。深化“標準化+”行動,組織制修訂中藥材、健康食品及原料的國內和國際標準,推進山區縣制定一批“浙江制造”標準,形成“浙產好藥”系列品牌;支持磐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鼓勵有條件山區縣爭創“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支持山區企業提升品牌質量,打造“浙江制造精品”;支持企業開展境外商標和專利注冊,申報“浙江出口名牌”。(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經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局、省藥監局配合)進一步完善浙江中藥材信息網、江南藥鎮中藥材價格指數發布平臺等功能,提升道地藥材行業影響力。(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經信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業局配合)

(八)著力構建高效營銷體系。打造山區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推進直播推介、網紅營銷、鮮活產品社區直銷等主題活動,開展農超、農校、農批對接,發展訂單種植、定制配送、直供直銷等模式;加快在山區縣發展冷鏈物流、智能倉儲及城鄉配送網點,推動建設具有預冷、冷藏、初加工、調運等功能的特色產品集配中心。(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林業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立足山區26縣獨特資源優勢,加大對山區26縣科技專項、重大項目、重點企業、重點平臺等的政策傾斜力度,形成政策合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出臺有關政策,強化對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的扶持。

(二)強化要素保障。充分發揮省產業基金作用,鼓勵山區26縣設立由政府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企業化運作的產業基金。加大生物科技領域重大項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支持力度。完善山區26縣生物農業、中藥材種植、林下經濟等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強化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防范保障。

(三)加快人才建設。推動山區26縣通過股權投資、工作站點、項目合作引進、顧問指導等柔性引才方式,匯聚中高端智力資源。通過校企、院企、訂單式培養等多種方式,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實用型人才培育,實現對山區人才定向輸送。

(四)營造發展氛圍。注重示范引領,及時總結交流山區26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經驗做法。探索精準服務工作機制,加大對山區生物科技領域優秀企業和代表性企業家的宣傳,營造生物科技發展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